不丹“小瑞士”的田园生活
— 神游“云中之国”不丹系列(九)
“节日里,大家必须穿戴上不丹的传统服饰,如果有人不遵守,村子里的族长见到了会惩罚他的。”正说着,扎西一眼看到一位没有穿“帼” (Gho)─连身及膝短袍的村民,立刻笑着拦住他,提醒他会挨罚的,对方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不丹人对于自己传统的保护与尊重是我走过这么多国家中见到最强烈的,毕竟小国要生存下去,必须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宗教文化与民族特性。
布姆塘在不丹语中意思是“美丽的田园”,果不其然,地处群山环抱之间,有Chumey、Choeker、Tang及Ura四个谷地,梯田环绕,村镇别致,层叠的森林中间,间或有整齐的屋顶出没,赏心悦目,春天那些不同层次的绿,犹如一首协奏曲,民风更是淳朴,每家每户耕种纺织,自给自足,看上去犹如瑞士山区的喜马拉雅版本。
清晨,我走进村子,炊烟已经升起,“今天是节日,村民们一定会举行些活动的。”扎西说着,果然,一户人家的女主人正在忙碌准备过节的食品,那是一种面食,放在油中煎炸,捞起后有点像我们的薄脆排叉,先作为贡品,之后大家可以一起享用。连续三天,村庄要进行各种法式和庆祝活动。
不丹乡村的房屋多为两层小楼,据说当老百姓向国王申请土地建房子的时候,不但能得到一大块地,还有八十棵树作为建筑材料附送,所以这里的房屋使用很多木材。最大的房间通常献给佛祖,有钱人家的标志就是一间宽敞的佛堂。此刻,佛堂里一位当地活佛正在诵经,看到有外国客人,他们立刻端上一杯类似米酒一样的饮料,这也是在节日里喝的,出于礼貌,我尝了一口。房间里诵经的都是男人,而女人们则站在屋外开始唱歌,听不懂内容,估计是祝福祈愿之类的。这时一个提着饭桶和酥油茶的人进来,首先给活佛盛饭,就座的每个人都用手抓着吃,在大家盛情邀请下,我也干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能够这样走近普通不丹人的生活,对于旅行者,是一种幸福。
(猫猫手端米酒,坐在不丹人中间)
扎西又带着我来到了村子里一户比较殷实的人家,走进这处宽敞的院子,一条可爱的小狗一直围在我脚边,抬头,便看到门上方挂着的一串蛋壳和木质阳具,不用说,这种习俗正如中国人的门口挂着照妖镜和八卦镜,驱邪避凶。男主人迎了上来,他叫多吉,文质彬彬,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这家只有四口人,妻子早早地去参加节日的准备活动了,家中只有多吉的岳母和儿子,据说他的岳父在附近一个村子当活佛(听起来像一份职业)。
不丹的农家生活还是很简朴的,就算是大户,也不过是佛堂面积大点而已,用品摆设什么的看起来和我们国家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差不多。女主人特地带着我来到隔壁她的娘家,七八口人都在家,大家围着我又端出了米酒,只是这样喝下去,今天恐怕什么都干不成了,虽然言语不通,但他们那种发自内心质朴的热情让我觉得宾至如归,必须说,不丹人就有本事让你深深为他们的好客和开放而感动。
和热情的村民们道别,快走到山下的时候,多吉又从后面追赶了上来,和扎西说了几句,原来他特意从自家地里摘了些新鲜的芦笋,让我们带回酒店晚上炒着吃,那天晚上是我在不丹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了。
还记得初到不丹时的那种新奇和陌生感,很快被这里人们友善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消弭得无影无踪。不知道是否是高山民族特有的,不丹人有种神奇的冷静和不亢不卑,无论你的肤色或者长相,是不是外国人,对不丹人来说,没有分别。他们既不把你看成有钱的外国人,也不把你当做可疑的外来人——事实上,他们很自然地视你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恐怕是我对不丹印象非常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写下这些的时候,不由想起前些日子,看到微博上不少朋友愤愤讲述在西藏青海等地遇到的宰客经历,这已经成为了中国许多景区的毒瘤,污染美景,然而在喜马拉雅山的那一侧,却有着天壤之别,不丹人的那种淳朴热情我们也曾经有过,不过是在二十年前了。其实,到一个地方旅行,最打动你的除了风景,还有人,真正的旅游名片不是修建些豪华旅游设施,而是当地的民风是否淳朴健康。
布姆塘乡村生活组图